服务领域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工程化技术成果,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

工程中心自建设以来,主要围绕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地下水污染实际工程中投入应用,主要包括大型复杂介质数值模拟工程、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布设与风险预警工程、大型污染场地污染控制修复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应用,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重要的工程技术经验和行业市场优势。

 

研究提出地下水污染控制和修复的有关应用技术导则、规范、基准、标准。中心自建设期以来,结合科研任务和技术研发工作,陆续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其中部分指南已经发布

制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已被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为地下水污染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类项目编制了4份报批稿指南,分别为《地下水典型污染物优化监测技术指南(报批稿)》、《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报批稿)》、《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技术指南(报批稿)》和《复合污染地下水高效净化技术指南(报批稿)》;此外,为中国石油行业编制了《石油化工区水土环境风险排查与评估技术指南(讨论稿)》。

 

培养相关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及现代化管理人才,推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12年5月8-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第一届地下储油罐污染场地管理国际培训班”。中心成员依托科研项目为全国各地从事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领域的技术人员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次,培训人员600人次。

 

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中心向国家提交政策建议6份,包括:“我国地下灌注环境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被国务院采纳)、“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地下水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建议”、“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关于修订《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建议、关于修订《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建议。

 

在现有的国际合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先进国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应用。

中心主持举办相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7次,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进行了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 / 邮编:100875

教育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