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领导


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荣誉主任:林学钰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是中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编、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期刊编委。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部()级科研生产项目57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7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培养国内外博士生、硕士生120多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


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焰新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主要从事水文地球化学、水污染控制、地下水污染及防治等领域的研究。

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球化学协会水岩相互作用工作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兼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矿物岩石》、《地球科学》等期刊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世界自然基金会课题1项、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项、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吴丰昌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基准与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在水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长期从事环境基准与标准及污染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在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水质基准关键技术、湖泊污染治理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中国水环境标准制修订、生态安全调查和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等多项国家重点环保任务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柴立元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环境工程专家。现任中南大学副校长,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中方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

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发明了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及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项,编制国家标准、政策及规范9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工程中心主任:丁爱中 教授

丁爱中同志长期从事地下水污染修复和水生态修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多次担任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主要科研领域及贡献包括: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耦合探测方法,揭示了污染地下水微生物影响机制;建立了环境应急条件下地下水污染控制的模拟预测与预警方法;研发了耦合材料-微生物-植物的地下水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构建了基于保护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构建了基于河流结构与功能修复的技术体系。

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中外多国合作项目,以及环保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2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项4项。

2022年开始担任中心负责人,致力于中心未来的深化建设和持续发展。继续深入引领地下水领域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和工程示范基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服务工程实践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与国际本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使工程研究中心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地下水领域高水平人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 / 邮编:100875

教育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