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我院副院长徐宗学教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UNESCO-IHE)邀请,赴荷参加了该校博士研究生、黄河水利委员会李胜阳高级工程师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UNESCO-IHE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依托在TU Delft(代尔夫特技术大学)进行,根据代尔夫特技术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要求,博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一般由6-8人组成。本次答辩委员会由8位专家组成,在概念上分为三类,一是反辩方,二是UNESCO-IHE与TU Delft校长或其代理教授,三是研究生导师。反辩方由4位专家组成,答辩时是提问的主力军,提问占用的时间最长,但每人原则上不超过12分钟。4位专家的作用是要用带有攻击性和反驳性的姿态向博士生发问,考察其学术水平、应变能力和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坐在四位专家对面的另外4位专家,由学校校长或其专门委托的教授(主持答辩会,即Chairman)和学生的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Chairman)一般不提问,只主持答辩。4位反辩方专家分别是来自UNESCO-IHE与TU Delft的van der Zaag和Stelling教授,校外的两位专家分别是英国Swansea大学副校长Ian Cluckie教授和我院徐宗学教授。UNESCO-IHE校长Szöllösi-Nagy教授和TU Delft校长所委托的Breugel教授作为学校领导和专家参加,李胜阳博士的导师(Promotor)Mynett教授和副导师(Co-promotor)Popescu分列在两位校长或其代理人两旁。
答辩会现场
与中国的博士研究生答辩会不同,研究生无须向答辩委员汇报博士论文。答辩会正式开始之前,答辩委员会成员先在另外一个房间召开预备会议,同时,身着燕尾服的研究生本人在即将举行答辩的会议室向其他听众介绍其研究成果,并接受听众的质疑。答辩会于3日中午12:30准时开始,所有委员着专用服装在主持人(Beadle)的引领下,鱼贯而入,分左右两排入座。随着Beadle将手中的"教棍”一声响亮的落地声音,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首先由反辩方校外专家提问,第一个发问的是Cluckie教授,紧接着徐宗学教授开始提问,而Stelling教授走到答辩人席上便写便问的姿态令整个答辩会达到了高潮,也令坐在听众席上的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替李博士手中捏了一把汗。答辩时间为1个小时,随着Beadle第二声响亮的掷地声音,答辩会于13:30戛然而止。随后,所有答辩委员在Beadle的引领下,鱼贯走出答辩会场,进入另一个会议室举行闭门会议。答辩委员会主席要求所有委员逐一表态,对答辩人的答辩情况以及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论文发表意见和看法,在汇总所有委员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做出是否授予答辩人博士学位的决定。闭门会议结束后,由Beadle引领所有委员第二次鱼贯而入进入答辩的会议室,此时答辩人面对所有委员站在大家面前,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当众宣布答辩结果。整个答辩过程在十分庄重、肃穆的气氛中进行。最后,答辩人和所有答辩委员包括Beadle合影留念。
李胜阳博士等待宣布答辩结果
与中国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有一点不同的是,除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正式出版外,还要求所有答辩人附上10个左右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或结论,其中一半左右的结论可以与学位论文有关,另外一半问题与论文没有任何关系,据说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博士学位称之为哲学博士(Ph.D)的来历。答辩时答辩委员除了提问与论文有关的技术问题外,还可以针对这些哲学问题和答辩人展开讨论。李胜阳高级工程师的博士论文列出了11个哲学问题,在答辩会议上,先后有4位专家以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李胜阳博士(中)和答辩委员会委员合影留念
徐宗学教授这次应邀赴荷参加UNESCO-IHE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方面说明徐教授本人的学术水平在国际水文学界的认可,同时,也说明了北京师范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和地位,对于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发展以及水科学研究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各个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供稿:赵捷)